
丁林朗同学主持升旗仪式
高二B12班执行升旗任务

谢欣怡老师进行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公元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十日,是二南月假收假的日子,我独在操场上徘徊,遇见校团委杨老师,前来问我道,“谢老师可曾为刚结束质检考试和期中考试的学生们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你还是写一点罢,学生很爱看您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阅读篇子,大概因为往往很贴近学生需求之故吧,“发行量”一向甚为火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但是,现在,我实在无话可说。认真反思,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一些所谓“反思无用论”“学习靠天赋”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某些同学“屡战屡败”的缘由了。反思呵,反思呵!不在反思中爆发,就在不反思中倒退!
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分数,敢于正视鲜红的叉号,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叉号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叉号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安心,维持着这“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现状。如果诸君还在这样的状态下混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质检和期中考试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然而,在座诸位已然有了多年的考试经历,甚至是反思经历,我写点什么才能帮大家重新面对刚结束的大考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反思,成绩往往又总是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呢?原因有二:一是复盘错误,二是反思只停留在了“思”的层面,没有后续,行动烂尾。
先说第一点,复盘错误。试回想,每次考试过后,大家都是怎么反思的呢——是不是先看看自己错了哪些题,然后惋惜于自己的马虎,痛心于临交卷前改掉了本来写对的答案,然后在现有的分数上虚幻地再加上一些丢失的分数,自己实现了别样的“赋分”。而对于自己考场上做的不顺手但结果正确,甚至是蒙对的题,却是一分也不舍得扣除掉呢?
老师建议,复盘的第一步,先反思基础知识是否掌握。“基础知识”不等于“简单”,而指的是这些知识“应知必会”,它可以是一个公式,一个单词,或一个概念,如果这些地方出错,反映的问题可不是粗心、马虎那么简单,它暴露的是你存在“不爱记,不愿背”的极大惰性,有眼高手低,浅尝辄止的能力短板。人们常常将马虎、粗心归为态度问题,而我认为,这其实是能力问题。下次考试,你端正了态度,能不能就一定做到“不马虎”了呢?恐怕“不马虎”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如果目前你这细心的能力还没培养起来,那就更要狠抓基础,通过多记多背来弥补。因为基础知识往往仅仅是“是什么”层面上的问题,这个层级的知识,只要你理解并且记下来了,考试基本不会大错,毕竟,试卷上70%左右的题都是基础题。而拿下基础分没有捷径,只有多记多背多积累,只有“补齐知识漏洞”才能进而谈“深入学习”。
延续刚才的问题,继续追问,必考题型、常考题型是不是也掌握了?这一步反思的是对知识运用的熟练度。常考题、必考题意味这些题型咱们平时都见过练过。考试的时候“怕生不怕难”。如果在考场上你遇到老师讲过的题,而你却只记得“老师讲过”,不记得“当时是怎么讲”,更不记得“答案是什么”,那绝对会汗流浃背,一下乱了阵脚。考试不同于日常作业,平时做题,目的在于“掌握”和“巩固”;而场考试上做题,目的就是“拿分”。考试上现推断,现求证会特别耗时。所以,反思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一道题”归纳为“一类题”,搭建知识架构,以便今后能快速举一反三,进而拓宽解题思路,提升答题技巧。
接下来,复盘一下心态,反思单子上不要泛泛地写下“考场上太紧张”“脑子空白”“考前失眠”等理由,或者以上该称之为“借口”。紧张多半是源于你对“过程”的不够重视,而对“结果”又偏偏过于看重。所以,反思考场上的“应试心态”,其实是反思考前一段时间的“备战状态”。总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综上所述,复盘也要分门别类,分清哪些是“知识缺失导致的失分”,哪些是“技能缺失导致的失分”,哪些是“情绪心态导致的失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问问自己,反思后发现的问题打算怎么整改?打算多长时间内整改完毕?同学们,“考试”本身绝不是终点,“反思问题所在”还不是终点,行动起来,成功改正才是。反思不能停留在“思”的层面——就像体检,检查出身体存在的问题能就此作罢吗?不能!我们要求医,要找专门的医院,要挂对应的科室,要配合医生明确治疗的方案。而且这个方案必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操作的、有时限的。如,到练习册里找相应的题型再刷一刷,不求做新题,做过的再做一遍也没关系,旧题往往更有利于我们收获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新知。
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反思不一定是放在大型考试之后,每一天的学习,每一次的作业,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去反思,去整改,“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一个人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真正看的,不是一次两次的考试,甚至不是高考,而是看他具不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其次是筛选,筛选出国家各行各业所需之才,学会正确反思,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我们持续学习的能力!
其实,同学们还可以反思哪些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错的,值得下一阶段继续保持或发扬的地方,但“反思”二字自带失败或错误的属性,对成功之处的“反思”其实更应该称为“总结”。这个话题今天暂且不表。
同学们,《老人与海》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失败,真正的失败是“放弃”。弱者思维喜欢在客观因素上找原因;而强者思维永远在反省,自己哪里可以做得更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老师希望在座都是强者,因为“二中,一贯为王”!
最后,我有三句诗分别送给三类同学——对于进步的同学,老师要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对于学习遇到瓶颈的同学,老师要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暂时退步的同学,老师要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